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亞洲移民、勞工與社區行動


亞洲移民、勞工與社區行動
/周得豪
近代規模最大的移民潮,約略從1950年代左右開始,也就是從二次大戰過後的10年間,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流動遷徙著,直到21世紀仍持續進行中。在英國倫敦有孟加拉、印度等地方的移民試著透過教育制度,讓移民第二代能夠晉升為中產階級,進入公務機關並取得公民身分;在美國洛杉磯的拉美族裔以在市中心購屋、創業作為深入都市經濟核心的管道,文化差異的結果讓富庶的中產階級轉而遷移至市郊;在德國柏林的土耳其人、在法國的北非移民都有著類似的移民遷徙流動。全球都市化的過程讓貧窮人口有了一絲希望能創造出資產的累積,多元混雜的文化融合與交流使得都市景觀、空間有了劇烈的改變,人際關係的變異重構了社會關係的有機網絡,這場最大的移民潮充滿了嶄新的機會與能量的積累。
移民潮湧入的國家,大多是18-19世紀時期的殖民帝國和一些新興的已開發國家,後者則是亞洲移民的主要對象。台灣在90年代經濟蓬勃起飛的年代,給予東南亞國家一個美好的想像,彷彿是個新興的希望應許之地,但如同西方帝國之眼般地,歧視移民的偏見、官僚主義的思維、土地分區規劃的限制,並沒有讓大多數移民擁有平等的對待與權利,在亞洲國家尤其明顯。都市規劃的政策邏輯將移工視為新興城市的社會「問題」,他們的工作環境惡劣、薪水微薄、醫療福利等權益總有種種的障礙,這些對待卻忘了他們是群刻苦耐勞、意志堅強、努力不懈的類群,這些失根的一代將希望都寄託在往後的子女身上,能留下的人渴望透過教育機制讓女子有更好的人生機會。
其實我們都知道異化所指涉的對象,但在彼此的眼裡流露出了明確且肯定的共謀眼神,我們只能透過語言來定義自己、創造自身時代的歷史觀。2009年劇場藝術工作者吳文文透過肢體劇場的方式,讓五位分別讓來自泰國、越南、印尼與中國大陸的外籍配偶,以故事、歌唱、影像及舞蹈的形式來呈現移民過程中的經驗與轉化。婚姻關係是個可以合法居留的一種方式,但無法排除的是社會對於移工的偏見和歧視,能夠參與劇場活動的移民都已是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族群。「行、立、坐、臥」劇場就是以即興的方式,讓這幾位移民說出自己心中「灰姑娘」的故事,並透過肢體動作表達了生活中沒有說出口的內心憤怒、喜樂和回憶的過往事件。她們創造了一種真實的、集體的肖像,不但刻畫了自己的故事,也刻畫了那些更多隱身在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遭遇。
外籍配偶(移民)的故事,在一個彼此都認識的環境中被顯現出來,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同一性,她們在劇場中的肖像雖然通俗,但卻不做作也不拘泥,使得這樣的通俗性更接近真實,每個為人知與不為人知的那一面,其實差別有限。所以她們不用也不願學習都市人的角色扮演遊戲,自身的肖像即充滿了尖酸、勞苦與坦率的痕跡,這樣的移民經驗讓觀者能夠感同身受,並使人無法忽視對移民政策的問題存在。都市中的混雜文化樣貌已是既成事實,也是當代全球都市化中必經的過程,一個更為友善的都市計劃如何可以藉著移民者的能量來創造新的視野,一代一代人的遷移、抵達、向上流動、離開,使得「家鄉」不再是單純的地方意義,又或者經過數個世代之後,才發現我們僅只是在不斷創造「家鄉」與再遷移的流動過程中反覆的循環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