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農村中的藝術表現?以美濃禾桿再生工作坊為例

農村中的藝術表現?以美濃禾桿再生工作坊為例
文/周得豪 

  每當回到農村,常常會被問到的是藝術家到了農村可以做些什麼?農村有沒有藝術?農村需要藝術來提升生活品質或觀光產值嗎?諸如此類的問題。似乎大家都期待著用藝術來改變「人」,改變「生活」,改變「產值」或者其他,加上近年文建會藝術進入社區、進入空間的政策施行,使得全台各個社區團體都想分一杯羹,想用「藝術」來改變生活空間,而各縣市地方文化館也有樣學樣,也不管自身館舍的特性、資源與執行能力,紛紛提出藝術家駐館這樣的計畫內容。暫且先放下「藝術」是什麼的疑問,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與說法。因此,我們回到最根本的問題,生活是什麼?農村生活的樣貌長什麼樣子?農村的特性與傳統在哪裡?最後再談農村與藝術之間的可能性是什麼。

 農村的生活傳統

  在美濃,水圳是農村生活中的重心。水圳像經脈般的遍佈美濃土地,婦人用水圳的水洗衣、洗菜;農人用水灌溉;年輕人在水圳玩水,作息在日常生活中就和水圳息息相關。因此客家人在農作時也在山邊、水邊唱著自己的歌,述說著生活的甘苦,既豪邁又細膩。

   然而伴隨著農業社會的演進,山歌也逐漸在生活中遠去。客家人的信仰「伯公」,在美濃就有3座「里社真官」伯公,這是掌管水的伯公,通常都坐落在重要的水路旁,可見美濃對「水」的重視。而客家藍衫,植物染在染色時需使用大量的水,因此藍衫結合了農作習慣、植物染、當地裝飾圖樣,就成了美濃非常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水圳孕育了稻作,稻作豐收富裕了農村,生產了米與禾桿,而當地幾乎每位農人都會用禾桿編織草繩,這也是農人從小做到大的一項技藝,編織草繩似乎是自然而然就該會的能力。

   農作收割時,美濃有一項「交工」的傳統。交工簡單說就是我幫你,你幫我,我們再一起去幫助別人。這項傳統也是源自於農村生活的特殊習慣。在早期,每戶人家耕作的面積都很大,收割總是家族總動員的大事,所以也會有人手不足需要幫忙的農戶,因此就相約今天一起收割我們家作物,明天收割你們家,以此類推,就形成了特殊的合作模式。美濃山勢迎風,所以常會有午後雷陣大雨出現,在每戶人家曬穀時,當快要下雨或飄雨的時候,左鄰右舍都會吆喝大家去搶收稻穀,所以也加助緊密了交工的關係。

 禾桿再生

  這些生活中原本習以為常的作息,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已經慢慢快要消失不見了,但這卻是非常重要的傳統,也是很多人嚮往的生活模式與人際關係。而禾桿再生工作坊就是試圖回到最初的生活樣貌,從插秧、收割、打穀、曬穀都回到人工的方式,讓年輕人體驗農作的過程,吃最健康有機的稻米。

   稻米生產後所剩下的只剩稻稈,稻稈通常是沒有利用價值的,最後只能當作飼料餵養牲畜或在田裡放火燒燼,還可以讓養分再回到大地。但稻稈除了放把火燒了,還可以有什麼用途呢?源自於勞動所生產出的剩餘品,和生活中的連結是什麼?或是如何再讓它回到生活中?因此就出現禾桿再生這樣的工作坊,並邀請藝術家駐村,來對當地社區產生一點刺激與漣漪。



從插秧、收割、打穀、曬穀都回到人工的方式

藍衫、編織、黃蝶 
一枝草一點露, 
稻農日夜辛勞耕耘獲得豐實的香穗。
 一條繩一顆心, 
而我們數十隻手在一萬多分鐘裡共同編織一片美麗的幻夢。

  自日本留學歸國的藝術家李朝倉,帶領學員一起編織草繩,這是一個夢想的實現。要在短短5天中透過不到10人的學員完成150條長短不一的草繩,草繩上用不同顏色的緞帶纏繞,遠看就像是一個巨大客家藍衫的圖樣,一條條的草繩從這棵樹連結到另棵樹,懸掛在空中就像門簾般。在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記憶的地方。透過共同的互動與勞動,使得彼此對環境的情感和記憶產生連結,他們將自己的故事與生命放進了草繩,在這個地方,在這個時刻。就像一首美麗的詩句,將人帶入黃蝶翠谷產生浪漫的故事。黃蝶谷的涓涓流水、熱帶母樹林裡的蟲鳴鳥叫、社區伯伯用葉子吹奏的小調,混合成一幕幕溫暖和諧的立體實境聲像。風的味道,傳來淡淡的記憶痕跡,是黃蝶吧~黃蝶會再回到她的所在。



▲用草繩與布編出客家藍杉的圖像

  筆者在這次的工作坊中,主要帶著兩位社區媽媽共同創作。第一個想法是透過走進社區,一起和社區的民眾共同編織草繩,並將自己編織的草繩蝴蝶裝飾在自家房屋外面,如此邊做社區踏查邊共同完成一件事,並將黃蝶祭典的熱度漫延至社區深處,讓更多人對黃蝶祭的意義產生認同。最後並將經過路線畫出形成一幅草繩編織黃蝶的社區地圖。但這樣的想法並未實際完成,轉而改向由學員來創作實驗不同草繩的編織法,並將作品沿著進入黃蝶翠谷的路線做裝置。有趣的是,其實每位學員都很有自己的創造力,也帶動了其他人一同創作。


▲用不同的方法編出草繩蝴蝶

   來自甲仙的素人工藝家王文明,則是帶著自己的孩子與美濃後生會成員共同創作一件「復育」主題的作品。以竹支為骨幹,鋪上稻草束、草繩、樹葉,將黃蝶與蛹的意象呈現。最後由後生們彩繪象徵破繭而出的小蝴蝶,是祈福也是紀念,別具有意義。


▲復育-蛹與蝴蝶 農村與藝術

  藝術在一般人心中總是遙遠且模糊的事情,或是難懂的抽象圖像語言產生與生活的距離。就好像常有人會說藝術只要離開美術館或畫廊,就沒人會知道她在說什麼,也跟多數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在一個農村的地方場域中,它所形構出來的是地方獨特的日常生活方式與人際互動關係,它也會產生地方獨特的節慶、音樂、舞蹈等具體形式的藝術表現方法。而這次工作坊對於藝術創作的中心思想為「藝術是經由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透過如此的理念與稻稈的素材,集結了社區民眾,共同為黃蝶祭典完成一件事情,即讓黃蝶祭典跟更多人產生關係,讓黃蝶祭典跟生活產生連結。如此而已。


▲美濃黃蝶祭

   美國現代哲學家與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認為藝術是一種得到圓滿的感覺經驗(Consummation)。經驗是一種單一、動態、完整的有機整體,而經驗的交互作用與變動性是非常多元的,這些產生經驗的情境、內容、關係都是來自於「生活」。所以在農村中的藝術當然是源自於生活中。而藝術家角色其實也只是到美濃生活一段時間,並且和居民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情,而這件事對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事,或是能夠被賦與意義的事。她是一種經驗的交流,過程隨時都是變動的,這樣的過程才是最可貴的經驗,而不在於最後生產出的東西。這就是藝術在農村扮演的意義與角色之一。由此可知,藝術她不一定要有具體的形體出現,她的美是深根在參與共同行動的人心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